您现在的位置: 福建招生考试网 > 高考 > 高考志愿 > 文章正文
 
降低高考志愿填报风险 听听有经验的老师怎么讲
2007-6-26 10:16:00 来源:2exam.com整理 【字体:小 大】

  明确自己的考分位置 填报要听从多方建议

  郭杰森:明确自己的考分位置,还要避免扎堆

  报志愿前考生首先必须了解本人实力。通俗地说,也就是了解本人在全省考生中的位置。今年还是知分填报,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已划定,且各科类的分数段人数,累计人数都知道,考生可以比较准确地明了自己在全省中的位置;

  其次,考生必须了解大学及其各个专业的考分的要求与层次。不同的大学录取的分数线不同,同一大学不同专业录取的分数线也不同,同一专业在不同大学里录取的分数线也不同。

  再者,考生要注意两点,一是高校招生的“大小年”现象。有的高校某年很热门录取分数非常高,而第二年却很低。因此,查阅以上资料时最好能再往前查一两年的资料,这样更稳妥;二是不同年份的分数不能等值。由于试卷难易程度不同,生源人数和招生人数等年年都不同,因此各批次录取的控制线也不同,所以不能将自己的高考成绩简单地与去年的录取成绩对照;

  另外,必须了解成绩比你高的其他考生填报志愿的情况。知分填报后,分数相当的考生都会“对号入座”地填报相应批次的大学,容易出现志愿“扎堆”与“撞车”。

  因此,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要有风险意识,心里有底的考生可以在本一批志愿上有所冒险,根据自己的情况填报心仪的高校和专业,但本二批不太适宜“风险填报”,还是要稳扎稳打,有攻有守,一些处在

分数线边缘的考生要特别关注那些有降分或者加分的专业和院校。

  陈杰生:填报志愿要听从多方建议

  “大家想考什么样的学校呢?要不要将来能让自己赚大钱的?”

  “要!”很兴奋的回答。

  “是不是要考一个重点校?”

  “是!”兴奋中充满豪情。

  “要不要去一个好的城市?”

  “要!”声音嘹亮。

  “最后一个问题,是不是首先要考得上学校?”

  “是!”垂头丧气又恍然大悟。

  这是陈杰生老师面对毕业班学生志愿填报时的开篇引导词。陈老师表示,作为一名老师,在学生填报志愿时最关键的作用,就是让学生能读上和考分相符合的学校。

  上文中提到陈杰生老师有一本自行研发的“填报秘笈”,和郭杰森老师的几点意见大致相同,只不过将其数据化、表格化,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与自己分数相符的学校。

  陈老师表示,报考志愿最好考生、家长、老师三方一起坐下来商量。老师的意见仅供考生和家长参考,但是老师由于了解学生,旁观者清,往往能看到细微之处的关键来。

  陈杰生建议考生多找班主任商量,因为他们最了解学生。如果班主任很年轻经验不足,可以找一些年纪大有丰富经验的老师。

  陈老师还提醒一类学生需要注意:觉得这次考不好,随便报,大不了明年复读。这种想法的学生要一分为二。

  有不少学生是具备读一流大学的实力,偏偏在高考中非常失水准,和平时差了不是一个重量级的,可以鼓励他去复读。

  但陈老师同时表示,更多的人复读的结果是越读越糟糕,尤其是实力在切线边缘的学生。

  陈玉钗:填报志愿得考虑考生性格

  福州一中的陈玉钗老师补充认为,填报志愿还要考虑到考生的性格因素。因为每个人的意志力不同。

  有些考生心态乐观,比较有冒险精神,可以在填报志愿时报考较好的学校“赌”一把,即使没上,也不会对他们产生太大的挫败感。但是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封闭、内向,那么在报考时要尽量求稳,如上本一有风险的话,那本二一定要确保能上,才不会对他们造成太大打击。

  考分有高低

  不同分段填报志愿区别对待

  高分考生要尽量求稳

  不要自视过高,一窝蜂拥向清华北大等名校,尽可能地求稳,最大限度地在自己可能达到的范围内读自己喜欢的专业。

  选择专业时不能过于单一,一定要冷热搭配。因为热门专业的录取分高,如果只填热门专业,很可能会造成高分落榜。

  中等考生锁定普通本科院校

  中等考生的考分在重点线的边缘,即使超出也不多。志愿填好了可以进重点院校,但风险较大,主要精力应放在普通本科院校上。

  考分上了一本线的考生,可重点考虑报本地的历年第一志愿未招满、而录取了第二志愿考生的一本学校。

  避开热门大城市,报考稍偏远地区的实力不错的学校能避开“撞车”,甚至还能被录取上热门专业。

  要特别注意填好第一志愿第一专业,每个志愿两个专业之间要有合理梯度,同时不能放弃第二、第三志愿,志愿之间层次要适当拉开,避免一旦落选直接掉入下一批次录取。

  低分考生避开热门院校

  应避开生源火爆的院校,选择生源相对较少、知名度不太高的院校,这样成功率会高一些。要留意降分录取的政策和学校。

  专业选择不追求热门,充分注意学校内专业志愿的梯度和服从专业调剂。

  在填报专科志愿时,可以将本科院校招收的专科专业作为志愿首选,以增大直接升本科的机会。

  第一志愿:第一志愿,包括第一院校志愿和第一专业志愿。从每年录取的情况看,高校更愿意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,第一志愿的录取率远远高于其他志愿。所以,填好第一志愿,对考生录取的作用举足轻重。

  专业级差:专业分数级差是指高校在安排进档考生的专业时,若其未被第一志愿的专业录取,则将其总分减去一个分数级差后参加第二志愿专业排序。

  如有的高校规定一、二、三专业级差分别为5分、4分,考生第一专业不能录取时,就减去5分,再与第一志愿就报考该专业的考生排序,按从高到低分进行录取,如不能,再减去4分参与第三志愿专业排序录取。多数学校的分数级差在3-10分之间。

  梯度:所报学校和专业之间要有梯度,很多人都把其看成是成功的技巧之一。所谓“梯度”,有三层意思:一是同一批次的不同学校之间要有梯度,二是院校所属地域之间要有梯度,三是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之间要有梯度。 (记者:黄怡 汪兰平)

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 
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.
②本网转载的文/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,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.
  资料库
·自主招生高校名单截止2007年共59所
·2007年具有成人高等学历招生资格的成人高
·普通本科高校、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
·普通本科高校、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
·普通本科高校、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
·普通本科高校、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
·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
·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最受媒体关注独立学
·2007中国独立学院学费排行榜
·中国校友会网2007年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10
·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最受媒体关注民办大
·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最受媒体关注民办大
·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民办大学学费排行榜
·中国校友会网2007年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10
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
·截止2007年5月8日具有招生资格的专科/高职
·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物资资源排行
·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教师资源排行
·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学生情况排行
·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学术成果排行
·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学术资源排行
·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声誉排行
·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综合指标排行
·具有教授或者副教授评审权的高等学校名单
·教育部关于公布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
·留学中介服务机构名单(截至2007年3月15日
·厦门市被批准正式成立的民办高校名单
·中央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院校名单
·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
·部分外国语专业单独招生试点高校名单
·香港最佳大学排名公布 港大等位列三甲
·开设港、澳、台、侨学生高考补习班学校名
·开设港、澳、台、华侨学生预科班学校名单
·部分招收华侨、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学校
·全球MBA百强榜出炉
·2003-2007年贵州省大学前3名排行
·2003-2007年云南省大学前4名排行
·2003-2007年新疆区大学前3名排行
·2003-2007年甘肃省大学前3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广西自治区大学前4名排行
·2003-2007年福建省大学前4名排行
·2003-2007年江西省大学前5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四川省大学前8名排行
·2003-2007年浙江省大学前7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山东省大学前12名排行
·2003-2007年辽宁省大学前12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吉林省大学前8名排行
·2003-2007年陕西省大学前10名排行
·2003-2007年江苏省大学前13名排行
·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名单
·2003-2007年湖南省大学前6名排行
·2003-2007年湖北省大学前10名排行
·2003-2007年黑龙江省大学前8名排行
·2003-2007年河南省大学前8名排行
·2003-2007年河北省大学前8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广东省大学前10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山西省大学前5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安徽省大学前8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山西省大学前5名排行
·2003-2007年上海市大学前10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北京市大学前20名排行
·福建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
·具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中学名单
·2007中国大学排行榜新鲜出炉清华大学连续
·2007中国35所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一览表
·2007中国一流大学名单隆重揭幕
·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医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文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农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历史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理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经济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教育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管理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工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法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哲学本科A++级专业学校名单